一篇评论把观点说清楚,提供一个新颖的角度,足矣。
我前段时间给一个大学生评论大赛当评委,感觉很多评论有一个通病,就是在结尾硬装建设性。本来评论写得挺好,用事实和逻辑去推理和论证,写到最后快结尾的时候,那种腔调就来了。硬装建设性,往往是评论的败笔,形成“尬尾”。
比如一篇评论写的是一些高校用校园卡限外,作者的观点是“解决高校限外问题不能仅凭一张校园卡”。这个观点其实是一个伪问题,因为没有谁会觉得“仅凭一张校园卡”就可以解决“限外问题”,校园卡只是管理的一种手段,大学有很多管理手段。当然,先不说观点,说说结尾,作者在前面其实写得挺好,用正例和反例进行了论证,但结尾是这么写的:
“大学校园开放问题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。大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学和科研场所,首要职责是服务师生,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环境,其次才是承担服务公众的附属职能。校园管理者要在两者间找到平衡,不可本末倒置也不可因噎废食。在大学校园社会化、公共空间化的时代,校园管理事实上有助于公共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安全的有效保障。另外,大学校园管理也在倒逼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。社会管理者要合理规划城市资源,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为公众提供更方便、更优质的公共空间。与此同时,还要加强对公民的教育与素质培养,以形成合力。”
这个结尾很硬,“管理者智慧”“创新环境”“找到平衡”“基础设施建设”“公民教育与素质培养”,都是大词和套话,让人感觉结尾“没话找话”体现一下建设性。从校园管理,一下子跳到了社会管理,并且跳到了“加强对公民的教育与素质培养”,太空泛了。这类套话似乎用于什么问题都可以,解决垃圾分类,公民教育;解决随地乱扔垃圾,公民教育;解决水污染,素质培养。把问题之解推向一个空泛的方案,等于没说,也暴露了思想上的偷懒。
为什么非要给个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呢?把问题提出来,从某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,就完成了一篇评论的任务。我是这么点评这篇评论的:
“最后想找到一个解决方案,可能是这类评论的通病。不是说评论不要解决问题,而是当面对一个很大的问题,或一个复杂问题时,苛求评论提‘解决方案’,是不可能做到的。评论的功能不是‘解决问题’,而是提供一种思考的角度。硬要‘方案’,只能是空话套话。特别是大学生评论,脚踏实地地提供一种思考,不必纠缠于‘解决’。”
还有另外一篇谈伪科学的评论,结尾是这样的:“‘酸碱体质论’骗局已被揭露,但抵制伪科学的路还很长。罗伯特的案例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,让我们感受到伪科学的巨大危害,但也让我们看见,被包装得再精致的谎言也只能是谎言,伪科学在严谨的科学和理性的受众面前终将无处遁形。”
我这样点评:“文章前半段很好,后半段太想找到一种建设性的解决方案,一篇小文想找到这种方案,基本不可能,硬写解决方法,只能流于空洞。”
评论硬装建设性,包括以下几种情况:一,凭空展望一番,我相信,我认为,我对什么充满期待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(你凭什么相信呢?你凭什么传递这种乐观呢?)二,××是××的契机,诸如,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,唤醒了整个社会的省思,这是不幸中的万幸。亡羊补牢,未为迟也。愿××事件警钟长鸣,成为推动××改革的一个新契机(悲剧就是悲剧,不要总想把悲剧说成“不幸中的万幸”,不幸就是不幸,不要给它戴一个光明的花环)。三,加大制度建设,立个什么法,强化监管,制度安排(这些都属于无效宣示)。
为什么很多评论硬装建设性?可能跟小时受到的八股作文训练有关,对正能量有一种误解,好像光“提出问题”不行,还要“分析问题”,最好还能“解决问题”。一个守在电脑键盘前写作的评论员,能解决多少问题?能给出什么方案?一篇评论把观点说清楚,提供一个新颖的角度,足矣。评论员长于逻辑解析,批评就是评论的基因,就是这种文体对这个社会贡献的正能量,不要苛求“你说这个不行,那你给个行的”之类的建设性。硬要显示建设性,反而让人笑话,我就听一位官员说过,很多评论完全是书生之见,不懂实践逻辑,所提方案毫无可行性,他说:“千万别把干事的人当傻子。”
文章来源:《经济管理文摘》 网址: http://www.jjglwz.cn/qikandaodu/2021/0727/934.html
上一篇: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管理探析
下一篇:大班英语课堂管理艺术研究
经济管理文摘投稿 | 经济管理文摘编辑部| 经济管理文摘版面费 | 经济管理文摘论文发表 | 经济管理文摘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经济管理文摘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